昌吉市“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明门公益造林项目
索 引 号 | CJS605/2025-000024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昌吉市林业和草原局 | 发文日期 | 2025-04-07 15:41:10 |
名 称 | 昌吉市“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明门公益造林项目 | ||
文 号 | 主 题 词 | 昌吉市 胡杨林 生态 计划 造林 | |
来 源 | 昌吉市林业和草原局 |
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好生态修复、国土绿化任务,受中国绿化基金会、昌吉市林业和草原局委托,2024年在昌吉市实施了“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明门公益造林项目。根据工作安排,现将项目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24年昌吉市“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明门公益造林项目由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投资270万元,在昌吉市三工滩(距离昌吉市区15公里)完成人工公益造林500亩。按照6:4比例带状混交模式栽植胡杨33300株、沙枣22200株,共计55500株,造林密度为111株/亩,株行距2X3m。同时,辅以滴灌灌溉、拉设围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管护抚育技术措施。
二、项目工程开展情况
项目建设周期为2024年10月至2026年12月底,其中2024年10月-11月为种植期、2025年-2026年为补植、抚育、管护期。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及实施进度,2024年顺利完成了整地、栽植、冬灌、抚育等相关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项目造林技术要求,高标准完成公益造林。2024年10月20日完成开沟、挖穴、整地相关工作(树穴规格为:50cmX50cmX50cm)。2024年11月5日完成人工公益造林栽植500亩(每亩栽植111株,株行距2X3m)。2024年10月25日完成主管网、支管网、毛管等水利设施灌溉管网的铺设,并于11月10日按照80方/亩的林地配水标准完成林地冬灌工作。
二是加强抚育管护,提高林地质量。聘用专业管护队伍对树木进行修剪、涂白,2024年11月10日完成树木枝条修剪、涂白工作,以促进树木生长,保障树木成活率,提升林地质量。全覆盖撒施鼠害药物,进行鼠害防治,并挂警示牌,提高牧民放牧警惕意识。按照项目建设内容拉设刺丝围栏,防止牛、羊等牲畜进入林地,啃咬践踏树木,并安排专人管护、定期巡护,切实落实管护抚育责任,巩固公益造林成果。
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合理规范使用。根据项目实施协议约定,首款实施资金135万元已入账,主要用于胡杨、沙枣苗木购置,挖坑、整地、栽植人工费用和机械劳务费用,灌溉管网设施材料及铺设人工费用等。该项目资金均由专项项目单列支出,不存在挤占挪用情况。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利用春秋季植树造林时间,完成项目区树木补植补造,根据管护工作实际,做好病虫害防治、灌溉、巡护等抚育工作。根据树木成活率情况,计划春秋两季分别补植1次,春夏两季分别开展病虫害防治1次,4月-11月灌溉6-7次,每次灌溉60-80方/亩,每月巡护1-2次。
二是加强项目管理,认真做好项目自查验收、审计等各项工作,计划于2025年4月、10月分别开展造林成活率自查验收1次,及时补植,确保造林成活率≥70%。同时,按项目要求及时完成项目资料的整理归档,为后期项目迎检、审计打好基础。
三是积极拓展公益造林,树牢生态文明理念。以此次项目为契机,不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向纵深发展,积极宣传公益造林,呼吁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助力公益造林,传播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