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枫”享会】盖碗茶香融情 人民调解析理
索 引 号 | CJS029/2024-000069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昌吉市司法局 | 发文日期 | 2024-12-02 19:38:05 |
名 称 | 【法治“枫”享会】盖碗茶香融情 人民调解析理 | ||
文 号 | 主 题 词 | 法治 人民调解 解析 | |
来 源 | 法治昌吉 |


法治“枫”享会


新时代“枫桥经验”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盖碗茶香融情 人民调解析理
昌吉市是一个回民聚居地,居民群众普遍喜欢喝盖碗茶,无论是亲友来访,还是村干部走访入户,每到一户居民家中,主人家都会泡上一碗香气扑鼻的盖碗茶热情招待大家。多年来,为了让人民调解工作不再显得生硬刻板,昌吉市司法局结合辖区地域民俗、文化,将地方民族特色融入到调解纠纷中,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立起了全疆具有民族特色的“盖碗茶调解品牌”。
面对乡邻间的矛盾,人民调解员在一杯杯热气腾腾的盖碗茶中倾听,一部部法律法规中析理,一个个争议焦点对症下药疏导化解,通过一茶一法一疏导,巧妙围绕民风民俗,采用“倾听、析法、疏导”人民调解“三步法”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昌吉市司法局榆树沟司法所所长李金萍颇有心得地说,多年来调解纠纷的成功之处都在这“三步法”之中,切实筑牢和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022年4月,榆树沟镇勇进村五片区村民马小龙(化名)在新建项目工地机械作业时不慎受伤,经送医诊断左臂粉碎性骨折,家人得知消息后情绪激动,扬言若伤者得不到满意的救治和赔偿,就让项目停工,到昌吉市、州甚至北京上访。基层司法所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调解,联合派出所、信访办经过认真倾听、大量走访,最大程度的还原了事实真相后,通过积极沟通,邀请双方当事人及亲属到“盖碗茶调解室”,伴着热气腾腾的盖碗茶,向当事人释法说理,让当事人认清是非曲直和权利义务关系。最终经过三轮调解,转变了当事人错误观念,自觉依法办事,双方终于达成了和解,当事人主动向村民马小龙赔付了住院费、误工费、后期治疗、康复治疗等费用36000元,此事得到了圆满解决。

基层司法所依托“盖碗茶调解室”,借助“法官工作室”、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将公共法律服务与人民调解有效融合。“盖碗茶调解室”不仅是解决老百姓矛盾纠纷的地方,更是向老百姓普法宣法的基地,让老百姓在一起起纠纷的调解中不仅体会到了法律的威严,更是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普法教育。因家庭矛盾、赡养老人引发的纠纷,如不及时处理,甚至有可能走向极端,导致“民转刑”事件的发生。调解员悉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在调解过程中多谈感情,淡化争议矛盾,唤起当事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注重以情感人。
2023年3月,榆树沟镇四畦村三片区王桂珍赡养纠纷一事,原本在村调委会和工作队的努力协调下,老人与其4个子女已经达成了赡养协议,但后来其中的2个子女仍不履行赡养义务,应80多岁老人王桂珍的要求,法律顾问帮助其书写诉状,向昌吉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诉前调解的任务推送到了榆树沟司法所“盖碗茶调解室”,最终在“盖碗茶调解室”的细心调解下,圆满地解决了这一纠纷。冰冷的诉讼因为有了司法所及“法官工作室”、法律顾问的介入,让这件事非但没有使家庭成员之间产生隔阂,反而促使了长久失落的亲情重新归来,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同时也确保了老人晚年的生活无忧,还让老人的子女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并在事后向司法所表达了他们的歉意。这一事件在村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一件件纠纷的有效化解,取得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很多看上去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就在一杯沏好的盖碗茶中迎刃而解,一提起“盖碗茶”调解室,当地各族群众无不拍手称赞;基层司法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作用,运用治调、诉调、检调、政(访)调、援调“五调共治”机制,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来源|昌吉市司法局
供稿|榆树沟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