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昌吉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 | CJS001/2017-000085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昌吉市人民政府 | 发文日期 | 2011-02-23 12:22:13 |
名 称 | 关于昌吉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
文 号 | 主 题 词 | 昌吉市 2010 财政预算 预算执行 情况 2011 草案 | |
来 源 | 昌吉市人民政府 | ||
内容概述 | 昌吉市七届人大 五次会议材料之二十一 关于昌吉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财政局局长 王泓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作昌... |
昌吉市七届人大
五次会议材料之二十一
关于昌吉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财政局局长 王泓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作昌吉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在全市各行各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的基础上,经过财税部门的共同努力,克服了结构性减税带来的不利影响,财政收入继续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及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的支持,稳定了对“三农”、教育、科技创新的投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弱势群体以及惠及百姓的重点民生支出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一)财政预算内收支执行情况
——财政收入预算完成情况: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9469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20.88%,同比增收48560万元,增长40.1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956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4.75%,同比增收34898万元,增长41.22%(国税部门完成15412万元,完成预算的89.61%,同比增收1656万元,增长12.04%;地税部门完成96753万元,完成预算的118.57%,同比增收32075万元,增长49.59%;非税收入完成7400万元,完成预算的137.04%,同比增收1167万元,增长18.73%);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9904万元,完成预算的138.62%,同比增收13662万元,增长37.7%。
——财政支出预算完成情况:2010年财政支出完成24383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9.79%,较上年同比增支65868万元,增长37.01%(以下比较口径一致)。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9338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9.96 %,同比增支51674万元,增长36.46%。主要项目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195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6826万元,增长37.16%;国防支出89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492万元,增长123.62%;公共安全支出1114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2686万元,增长31.74%;教育支出3069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9.77%,同比增支6648万元,增长27.65%;科学技术支出367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1539万元,增长71.9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27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2798万元,增长113.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9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减支-5842万元,减少54.4%(上年度该大类包含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费用6357万元和保障性住房支出3753万元,两项合计10110万元,剔除这两项不可比因素,2009年该大类支出为4382万元。2010年该大类实际支出为4897万元,较上年增支515万元,增长11.76%);医疗卫生支出1169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669万元,增长6.07%;环境保护支出966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1106万元,增长12.9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029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12777万元,增长72.93%;农林水事务支出2510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4737万元,增长23.26%;交通运输支出276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882万元,增长46.82%;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864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5255万元,增长155.24%;商业流通事务195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344万元,增长21.3%;金融监督等事务支出10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532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1323万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00%,同比增支308万元,增长30.34%;住房保障支出5505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1752万元,增长46.68%;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支出4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国债还本付息支出2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其它支出280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2062万元,增长278.27%;上解支出6365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同比增支1129万元,增长21.56%。基金支出5044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9.13%,同比增支14194万元,增长39.15%。
——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财政总收入数为24580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9469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19565万元,基金预算收入49904万元);上级体制补助收入19828万元;债券转贷收入1675万元;专项收入55099万元(一般预算54384万元,基金715万元);上年结余收入-266万元(一般预算结余-536万元,基金结余270万元)。
2010年财政总支出243836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87024万元,基金支出50447万元,上解支出6365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2235万元(一般预算结余2063万元,基金结余172万元),滚存结余1969万元(一般预算结余1527万元,基金结余442万元),结转下年支出512万元(一般预算结转下年支出70万元,基金结转下年支出442万元),净结余1457万元。
(二)财政预算外收支执行情况
2010年预算外收入完成669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4.18%,其中:农业系统完成2344万元,建委系统完成 2237万元,党政公安系统完成487万元,教育系统完成1172万元,其它部门完成450万元。
预算外支出完成5943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1.43%,其中:农业系统完成2316万元,建委系统完成1815万元,党政公安系统完成469万元,教育系统完成1228万元,其它部门完成115万元。
二、2010年财政工作
(一)狠抓收入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一是充分利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有利形势,克服困难,着力从激发财政增收的内在动力入手,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培植财源,努力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二是强化税收征管,加强财税横向联系,开展税源调查,及时把握和分析财政收支动态,提高收入组织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强化征收管理,努力做到 应收**。三是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在围绕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抓增收的同时,加强对零散税收和地方小税的征管,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确保了当年收入任务的完成。四是加大协税护税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的作用。车船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道路运输定额税成为今年税收增长的最大亮点。五是坚持厉行节约,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有保有压”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会议费、出国考察费、招待费等费用,努力节约资金,保证重点支出需要。
(二)积极支持项目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是积极研究上级的有关政策,对接好项目,全市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509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30570万元、国债资金642万元、自治区专项19817万元、地债资金4070万元。二是加大项目前期费用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项目前期费用投入,年度共安排项目前期费3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项目争取工作的全面落实。三是以“政银企”合作机制为基础,推介优质企业与银行签约金额39300万元。四是在引入浦发银行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创新“中小企业信用培养计划”贷款模式,以无抵押的方式促成6家企业与浦发银行签定3000万元贷款。五是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经济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完成政府性融资36833万元。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持续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有关政策。当年市本级财力对教育投入较上年增加5000余万元,在确保教育投入不低上年水平的基础上,今年将城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从小学每生130元、初中每生150元提高到小学每生300元、初中每生500元。新建校舍2万平方米、加固校舍9千平方米。二是加大了社会保障资金支出。2010年我市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社会保障覆盖面和资金筹措规模不断扩大,足额发放了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医疗保险基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有力地保障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生产和生活。三是认真落实津补贴政策和房改欠款退付工作。筹措16671万元,确保我市津补贴的调标与发放;兑付干部职工统建房款3841万元,退付干部职工房改欠款1272万元。四是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把支农惠农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确保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累计安排各类农牧业发展资金10400万元;全面落实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实行涉农补贴发放“一卡通”, 已累计兑付粮食直补资金1851万元、综合直补资金2654万元、良种补贴1203万元、落实退耕还林各类补贴资金572万元;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补助政策,累计兑付“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426万元,14164台件;兑付“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635万元、2098辆,昌吉市“家电下乡”工作荣列国家财政部授予的全疆三个 “2009年度家电下乡先进县”之一;积极筹措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农村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基金标准从上年每人160元提高到180元,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的就医条件。五是加大社区公共建设投入。为24个社区新建、改建和购买社区办公用房;以16个乡镇、街道为单位建立残疾人康复站。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条件。完成残疾人危房改造30户、抗震安居危房改造1813栋、新建廉租住房267套、落实经济适用住房231套,建设和谐新村总面积10300亩。
(四)规范国有资产监管,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成2009年度全市157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年检。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2.58亿元。严格执行《昌吉州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评估各类车辆立项、评估备案18个,移交州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处置。建立健全了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组织网络,对13家投资企业委派董事、监事,制定和签订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10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并下达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经营目标考核面达100%。完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调查统计工作,做好融资平台债务清理,确认融资性担保公司五家,实现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内部化,并针对当前债务状况,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适时规避政府债务风险。
(五)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力度。加大财政监督力度,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一是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工作。按照“突出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重点检查了中央财政支农项目、拉动内需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情况,并对资金拨付、分配、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进一步堵塞了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方面的漏洞,保证了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对政府性投资项目,与市统建办、审计局等单位共同把关,做到严格按进度拨款,严格按终审定价付款。三是依托收支“两条线”检查工作,在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对各类协会、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检查工作,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工作。着重对政府采购目录外的分散采购项目进行强化管理,规范自行采购程序;联合监察、审计等部门采取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方式,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完成政府采购项目750项,采购预算 17331 万元,采购金额15093万元,节约资金2228万元。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面工作。认真解决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存在的问题,按照成熟一批改革推广一批的原则,将45个单位正式纳入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使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单位总数达到120个,覆盖面达到75%。稳步推进“乡财市管乡用”财政改革。完成了“一卡通”系统改版升级工作,提高乡镇采购统办工作水平,总结提炼“乡财市管乡用”工作的成功经验。由于措施得力、效果明显,被财政厅列为2010年“乡财市管乡用”观摩学习点。全面推进财政“两基”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对财政干部进行轮训,提高财政干部业务素养;改善财政基础设施,加强财政基层建设。
三、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着力强化征管,确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任务圆满完成;发挥财政职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调整财政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财政预算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财政收入预算
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92700 万元,较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3.7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44700 万元,较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21.02%(国税收入17800万元,较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5.49 %;地税收入120600万元,较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24.65%;非税收入 6300万元,较上年实际完成数减少14.86 %);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8000 万元,较上年实际完成数减少3.81 %;上级体制补助收入16170万元。财政总收入为208870万元。
2011年可用财力预算为21671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可用财力预算168269万元{税收收入138400万元,非税收入6300万元,纳入预算内管理的预算外收入5872万元(根据乌昌财预[2010]106号《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精神,从2011年1月1日起将全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上级体制补助收入1617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527万元};政府性基金可用财力预算48442万元(当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480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442万元)。
——财政支出预算
2011年财政支出预算安排216711万元,比2010年年初预算增长39.2%(以下支出项目比较口径相同),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68269万元,增长40.6%。具体项目:一般公共服务26154万元,增长59.65%(州市政府接待中心建设2000万元,争取项目前期费用1500万元,政府办公大楼建设资金欠款1100万元,全市目标考核奖励资金1000万元,城镇居民计划生育奖励资金1000万元,预留会议费及购置费800万元,乡镇超收奖励700万元,国地税超收奖励600万元,归还政务中心工程欠款200万元,招商引资200万元,有奖发票100万元等);国防465万元,减少26.07%;公共安全支出8798万元,增长40.32%;教育支出28593万元,增长36.74%(教育费附加1695万元,教育专项1500万元,农村税改教育资金212万元等);科学技术3635万元,增长72.93%(科三费3500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6458万元,增长72.4%(体育馆建设资金3000万元,恐龙馆工程建设资金1600万元,文体奖励专项资金100万元等);社会保障和就业4359万元,增长61.92%,(城市低保300万元,“五七工”人员补助经费200万元,农村低保250万元,“四老人员”补助200万元,退役士兵安置130万元,烈士陵园工程建设资金200万元,中心敬老院工程款100万元等);医疗卫生7839万元,增长13.76%(新农合农牧民参合补助、风险准备金及大病救助资金共计805万元,乡镇村卫生室、卫生院建设经费497万元,市医院综合楼贷款贴息及设备购置费50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0万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购置资金288万元,离休干部医疗费300万元,基本药品零差率补助120万元等);环境保护768万元,增长58.02%(第二水源地环境保护监测费200万元);城乡社区事务20073万元,增长24.97%(工业园区建设补助资金2000万元,城市维护2000万元,项目前期设计、规划、可研编制费1500万元,社区建设经费1000万元,园区税收返还2000万元,拆迁安置楼建设资金1000万元,规划展馆工程及内外装修工程款250万元,抗震安居及抗震加固资金550万元,城市道路建设500万元等);农林水事务17984万元,增长104.27%(农发资金5200万元,村容环境综合整治经费1500万元,农业保险250万元,学生饮用奶配套资金200万元等); 交通运输9131万元,增长216.94%(农村道路建设配套及开行贷款利息8032万元,农村道路养护63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道路建设补助109万元等);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1700万元,增长13.79%(中小企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老年优惠政策落实补助300万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75万元,增长36.36%;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876万元,增长18.38%;住房保障支出16451万元,增长53.89%(统建房补助资金15000万元,公租房建设资金500万元,房改欠款100万元,小区物业管理补助及水电表改造补助350万元,既有居住建筑热计量及节能改造300万元等);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49万元,增长63.33%;预备费450万元;国债事务410万元(外资风险准备金330万元,地方政府债券利息80万元);其他支出5949万元,减少50.69%(增人增资4131万元,非税收入超收奖励700万元,支援奇台经费400万元);上解支出8052万元,增长27.81%。基金支出48442万元,增长34.56%。其中:人民教育基金970万元;车辆通行费581万元;残疾人保障基金235万元;育林基金16万元;植被恢复基金64万元;墙体材料专项基金573万元;城市配套费支出3003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43000万元(征地补偿费9500万元,土地报批费4160万元,旧城改造拆迁补偿3300万元,归还各大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17140万元,廉租住房支出1000万元,工业园区建设补助资金1000万元,城市道路建设3000万元,农村道路建设配套3000万元以及农发资金500万元等)。
——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
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数20054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预算152099万元(含上年结余收入1527万元),基金收入预算48442万元(含上年结余收入44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170万元,总收入216711万元。
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数168269万元(含上解上级支出8052万元,其中:定额上解4000万元、交通专项上解4052万元,较上年增加1687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48442万元,总支出216711万元,总收入与总支出相抵,当年为平衡预算。
四、2011年财政主要工作
(一)重抓收入,加强税源监控。
继续强化财政收入组织责任机制,加大部门沟通协调力度。大力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应收** 。严格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在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减免税政策的同时,加强非税收入分类规范管理,加大对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煤炭税收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一次性税收的征管力度。加大对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收缴力度。加强经济运行变化因素分析研究,重点关注“两免三减半”税收政策实施对财政增收的影响,做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测算工作,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挖掘增收潜力。
(二)优化支出,新增财力重点倾斜民生。
加强政策研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按照“保基本、保重点、保民生、压一般”的要求,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运转和民生、“三农”及重点建设支出。一是确保基本运转。严控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行政运行成本,公用经费实行“零增长”。二是保障改善民生。财力重点向教育、卫生、社保、公共安全、就业再就业、住房等重大民生领域倾斜。三是积极扶助“三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助推农户增收。四是确保重点建设。统筹安排财力,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支出。五是加大公租房、廉租房投入。
(三)深化改革,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组成的完整政府预算体系。细化预算编制。基本支出预算要如实反映预算单位机构性质、人员、车辆、经费供给类型等基础信息,项目预算必须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和资金拨付时间进度等。建立消化结余资金的长效工作机制。对当年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可能出现较大结余的,要调减当年预算或用于该部门新增重要支出项目。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加快转移支付执行进度,及时拨付资金。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国库资金调度管理,确保基本支出预算按时间进度、项目支出预算按项目进度拨付资金。严格债务风险管控。逐步消化乡镇债务,控制部门债务,优化融资债务,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增强融资实力,确保政府债务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稳步推进“乡财市管乡用”改革。建立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指导机制。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镇项目管理监督机制,对下达乡镇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实现全面监督管理和跟踪问效。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从2011年1月1日起将全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四)依法理财,促进财政管理精细化。
牢固树立“大监督”理念,完善多层次财政监督机制。建立财政资金运行全程监督机制。完善财政国库、部门预算与监督部门相互协调的综合监管机制。健全乡镇财政监管机制,强化对乡镇财政监督工作的指导。加强内部监督,加大对财政收支重要环节、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研究建立内部监督检查工作考核制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加强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加强中央、自治区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督促指导项目单位严格执行资金财务管理各项规定,确保资金按规定投向、规定用途使用,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过程的公开透明。逐步推进部门预算公开。进行部门预算标准测算,界定预算公开范围,为逐步公开预算做好前期准备。继续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核实银行账户,清理、撤销违规账户,将“小金库”专项治理与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相结合,认真做好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日常管理工作。强化财政“两基”建设。加强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财政基础信息数据库,为财政管理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合理确定部门单位维持正常运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基本需求,确保财政资金有效使用。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快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推动现有业务系统向平台过渡。加强内部基层单位建设。健全和优化财政管理工作流程,完善基础制度建设,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工作,强化对乡镇财政干部培训,改善乡镇财政用房、交通、设备等基本办公条件。提高精细化、科学化理财水平。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面临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和市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狠抓增收节支,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求,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政管理,推进财源建设,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在此,请各位代表,对财政工作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监督与支持,使财政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