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昌吉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 | CJS001/2024-000038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昌吉市人民政府 | 发文日期 | 2024-03-15 17:00:09 |
名 称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昌吉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
文 号 | 主 题 词 |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昌吉市 20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计划执行情况 2024 草案 | |
来 源 | 昌吉市人民政府 | ||
内容概述 |
——2024年1月24日在昌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昌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席洋
——2024年1月24日在昌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昌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席洋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实施全市“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在州、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市经济社会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2023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同比增长7.5%;市属规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4.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6亿元、增长2.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2亿元,增长1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673元、27343元,分别增长7.5%、8.5%。 (一)坚持强实体、促转型,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现代农业基础夯实。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播种粮食作物26万亩,油料0.23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突破14万吨。种植棉花32.99万亩,预计总产13.7万吨,优质棉占比60%。实施畜牧业振兴行动,全市奶牛存栏突破3万头,优然牧业、蒙牛集团现代牧业等项目稳步推进,十万亩现代畜牧产业园初具规模。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4.6万亩,新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607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建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9个,农田地膜回收率85%。实施制种大县项目,制种面积12.5万亩,培育超5亿元“繁殖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家,入选新疆农作物优势种业企业名录企业15家,种业产值同比增长20.7%。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力提效,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亿元,增长5%。新增州级龙头企业12家,龙头企业拥有量居全州之首。成功举办自治区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管理现场会,三屯河灌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全疆唯一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大型灌区。 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9亿元,同比增长6.8%。新增规上企业7家、达173家,数量稳居全州第一。3家煤炭企业复工复产,全年煤炭产量预计达256.3万吨,菏泽腾达绿色矿山建设、屯宝智能化矿山改造有序推进。重点企业加速发展,实施骨干企业重点项目19个,特变电工220产线及智能化实验检测中心、城发集团垃圾焚烧发电、医废处理等项目建成投运,云嘉数字化国际产业港、中绿电300万千瓦光伏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易事特3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低碳园区转型新能源项目落地建设。 现代服务业持续回暖。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0亿元,增长8.5%,企业效益不断提升。持续打造昌吉物流枢纽,A级物流企业达11家,亚欧国际物流园(昌吉)、中疆物流、岐峰空港等物流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全域旅游专项规划编制,打造精品旅游线路12条,成功举办“人在旅途·爱尚昌吉”、“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等文旅活动,吸引游客近1389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人次超百万,旅游收入83亿元。信息产业良性发展,特变电工成功上线全疆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1915家,标识解析量910万;“昌吉八戒众创空间”服务功能持续提升,新入孵企业44家、达202家,汇通互联、汇嘉时代入选自治区数字商务示范企业名单。 (二)坚持抓投资、促消费,经济活力持续激发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累计开工重点项目11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8亿元。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9个,到位资金1.32亿元;下达地债项目8个,到位地债资金4.8亿元。实施援疆项目23个,对口援疆资金1.33亿元,第十八小学、牡丹巷幼儿园、佃坝镇阳光花卉大棚等援疆项目建成投运。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全年下达乡村振兴资金6.47亿元。 多措并举促进消费。积极申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市,成功入选自治区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举办年货节、购物节、美食文化旅游节、惠民消费季等活动,释放汽车、家电、餐饮、商场超市及加油站零售等重点领域消费潜力。培育里约·体育文化夜市、汇嘉星光夜市等9家大型夜市促进夜经济,新培育1个自治区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举办第三季“网红逛夜市”网络直播宣传活动,《消费主张·2023中国夜市全攻略》昌吉市专题在央视财经频道连续播出,城市品牌效应不断放大。 外向拓展不断深化。项目招引成效显著,实现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和重点对接项目双增长的良好局面。围绕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开展招商,执行招商引资项目68个,到位资金128亿元,其中自治区外投资项目55个,到位资金101亿元。强化开展招商活动,参加各类招商、会展活动17场次,签订各类合同及订单5.1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25亿美元,特变电工孟加拉海外仓、塔吉克斯坦金矿项目完工投产,昌吉市国家外贸转型生产基地(电工器材)通过国家考核。 (三)坚持谋创新、促改革,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深入贯彻科技创新,申报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攻关“揭榜挂帅”项目10个,九圣禾“抗病优质宜机采海岛棉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和天山面粉“优质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分别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屯河涂料入围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新增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创新型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申请专利2855件,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领跑全州。强化科普阵地建设,打造10个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与中国农科院西部研究中心、昌吉学院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成功搭建院校与企业技术、信息、人才交流平台。 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入推进,加速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涉企经营和民生服务常办、常用电子证照全覆盖,高频便民服务实现自助办理,市民服务中心创建为自治区级政务服务标杆大厅。纵深推进“三医联动”综合改革,挂牌成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昌吉市人民医院2个医共体总医院,医共体总额付费管理和DRG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引进硕士研究生17名、选聘大学生180名到村工作。成立“和合昌吉”法务中心,建成全州首个“优化营商环境法庭”。国企改革步伐稳健有力,国控公司成功创建AA+主体信用评级。 (四)坚持抓统筹、优生态,城乡环境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统筹6.47亿元资金打造10个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优化城乡道路路网,13条城市道路建成通车,新建和养护农村公路1929公里。34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工,新增155处智能化电动车充电桩,完成48个村供排水管网建设,新(改)建供热管网8.1公里、供排水管网47.1公里,检修维护水、暖、气主要管网2953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持续改善。优化水资源配置,三屯河“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三屯河水库除险加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领跑全州,新建5G基站283个,率先建成全疆首个三家通信运营商齐聚的大型绿色数据中心,机架总数达11000个。 城乡建设焕新出彩。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10个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启动《昌吉市中心城区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划研究。实施书香昌吉工程,新增百姓书屋2个,建立以昌吉市图书馆为总馆,百姓书屋、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十分钟阅读圈”。加快文体设施建设,红旗路历史街区项目完成一期文物勘探,丹霞智能营地、万达美华四星标准酒店建成投运,完善配备城乡全民健身体育器材,体育公园建成开放。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持续深化,对72条主次干道448万平方米面积实施机械化清扫100%、新增绿地1000亩、拆除违建174平方米,六工镇十三户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决抓好中央、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成8家重点涉气企业“一企一策”治理。深化“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淘汰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1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43台,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16478户,农村清洁能源实现全覆盖,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82天,“蓝天”数增加8天,空气优良率达77.5%。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压减地下水533万立方米。统筹生态修复与治理,切实压实各级林长制责任,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治理2万亩,人工造林5760亩。 (五)坚持惠民生、强保障,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坚持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占比达75%以上。持续拓岗稳岗扩大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50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2.4万人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2万人次。扩大社会保障兜底范围,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低保、特困、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保率达100%。全市定点医院100%与国家异地结算平台互联互通,2家县级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引进高端人才135名,一附院昌吉分院、市医院疾病综合诊治能力在全疆县级综合医院排名位列第一梯队。16家基层医疗机构提标扩能,家庭医生签约人数23.9万人,成功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市。新增养老床位500张,发放高龄补贴1226万元,9.4万余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建成吐鲁番路幼儿园、十五小、八中等8所幼儿园、学校,改造提升26所中小学校园,新增学位7760个,成为全疆唯一入选国家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的县市。退役军人优待抚恤政策全面落实,全国双拥模范城通过自治区验收。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先后承办自治区大众高山滑雪赛、自治区首届冰雪马拉松赛、首届沙漠秘境拉力赛等赛事110场次,成功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惠民演出、文化旅游活动165场次,舞蹈《花儿漫漫》获全国广场舞展演自治区群众舞蹈大赛一等奖,合唱《敕勒歌》《不忘初心》、舞蹈《旗帜》获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奖项。统计调查、外事侨务、红十字、工青妇等工作全面推进。 社会治理精细高效。(略)。 今年,我们取得上述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监督的结果,是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及全市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市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投资放缓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意愿谨慎,金融风险处于易发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础尚不稳固。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立足“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聚焦九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以科技创新促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企业技术改造,梯度培育规上企业后备力量,重点推进中粮屯河番茄加工生产线项目、中粮粮油棉籽脱绒项目、益海粮油榨油生产线项目、特变电工填平补齐项目,完成小金牛粮食加工、天津大桥焊接等4个工业技改项目,2024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家。确保昌吉市矿区总规获批,推动4家煤矿智能化改造,促进硫磺沟矿区扩能增产。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传统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加快智能电气数字化车间项目进程,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双创平台1家。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好自治州1亿元“两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州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项。加强政银企深度对接,落实好应急周转金和担保贷款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力促服务业提质升级。稳定和扩大商业综合体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夜间经济、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持续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新建3家大型夜市、2个夜间大型跳蚤市场。实施“西文东市”规划布局,吸引文创、教育、人才资源聚集,加快新疆职业大学新校址建设。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实施红旗路历史街区、丝路胜境、体育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加强头屯河流域文旅基础设施和三屯河文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林溪水岸-国际林创旅游度假区项目、生态绿谷五星级国际酒店、努尔加大峡谷、索尔巴斯陶景区、森林动物王国等旅游项目,争取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市,预计全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乌鲁木齐、准东地区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或组织机构。抢抓国家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机遇,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推动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项目、中国电信超级算力中心项目、云嘉数字化国际产业港项目建设进程,新建5G基站150个,提升信息产业硬件供给支撑能力,努力打造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基地。全力推进2024年174个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统筹用好资金政策,力争2024年争取中央预算内、国债、地债资金13.5亿元。 三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以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粮食面积稳定在24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万吨以上,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万亩。积极打造高标准制种基地,制种面积达到15万亩,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昌吉市种业市场竞争力。持续推进现代畜牧产业园建设,力促吉缘牧业智慧牧场建成投产,做强现代畜牧业。树立大农业观,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力争番茄产业园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15亿元。促进龙头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联产联业”,完善“强村带弱村”和整乡(镇)抱团发展机制,创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 四是蹄疾步稳深化改革,增强新发展活力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改革,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受理模式,全方位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持续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压缩审批时限。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及时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强化民营经济用地、用能、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动态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研究推动9大类22项社会事务职能移交,确保“一市两区”产城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建立支农资金使用与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的新机制。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2024年新增区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创新型企业5家。 五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借助乌鲁木齐自贸区建设和新机场建设机遇,谋划发展“临空”物流和自贸试验区昌吉自贸陆港联动发展区,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新动能。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工程承包和贸易建设,支持原材料和先进设备技术进口,加大对外贸企业培育服务力度,推动外贸出口规模取得新突破、结构实现新优化。持续推进新疆亚欧国际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三工和高新区火车站增量扩容,建设大宗货物共享仓、共享服务平台,争取设立煤炭、棉花、化肥、铝产品现货和期货交割仓库。加大物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络货运、智慧物流数字化运营管控中心、输煤廊道项目建设。紧抓互联网发展趋势,围绕物联网、云计算、实时云渲染、动漫游戏、数据产业等领域开展信息产业招商;立足北部荒漠光伏资源,积极引入光伏发电及配套消纳产业;结合“西文东市”规划布局,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教育、文创旅游、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沉浸式VR体验、星级酒店及商业配套等领域招商活动;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开展以商招商、援疆招商等活动,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7亿元、增长10%以上。 六是严控重点领域风险,进一步健全防控机制。(略) 七是着力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统筹“一市两区”产业联动发展。加快编制中心城区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乡镇村国土空间规划,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重点实施4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加快长输供热管线建设进程,推动努尔加大峡谷道路、3条市政道路、48.4公里供热管网、25公里供排水管网项目建设,实施智慧化停车管理,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监测维护市政设施及绿地,实施6条主干道设施维护和景观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38公里、农村户厕284座。抓住脱贫攻坚成果不放松,持续做好已消除风险“三类户”关注工作,继续落实兜底、义务教育、健康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保障政策。 八是强化生态绿色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乌-昌-石”大气联防联控工作要求,推进燃煤、工业、机动车等重点领域污染物防治协同治理,鼓励燃煤锅炉改造、工业节能技改、新能源重卡替换等降碳行动,新增优良天数10天以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压减地下水534万立方米,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推进工业污染源防治和城乡污水处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治理,坚持最严格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工程,完成人工退化林修复1000亩、抚育7000亩、封育7.3万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推进易事特集团3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低碳园区转型新能源项目和北部光伏及配套消纳产业项目进程,力促中绿电300万千瓦光伏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助力新能源体系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 九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高校毕业生、农村富裕劳动力、登记实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3万人次。开展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增收三年行动,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创业吸纳就业能力,新增创业1000人,带动就业2400人,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全力推动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20个新建、续建、改扩建学校建设,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1730个,义务教育学位4185个,公办幼儿园比例达50%以上。继续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程,加强基本卫生公共服务。依托现有医养结合产业资源,发展医养、康养产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群体保障水平,让各族群众普遍享有公平社会保障。 各位代表,我市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将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踔厉奋发、毅力前行,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中展现州府担当!
昌吉市人民政府开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