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方蓝天——昌吉州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杨茗茹)金秋,庭州旅游进入旺季。湛蓝的天,清新的空气,水草丰美的草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景给众多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处处美景,是我州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近年来,自治州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顶层设计 高位推动
今年以来,我州多措并举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先后印发了《昌吉州“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强化管控九项专项行动方案》《昌吉州2021年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工作要点》,为扎实推进全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启动《昌吉州碳达峰行动及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为确保我州按要求实现达峰目标指明方向。
我州做好行业政策指导,相继制定《关于做好2021年秸秆和垃圾禁烧工作的通知》《昌吉州2021年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昌吉州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管控工作专项督促指导方案》等,将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市人民政府及园区管委会,全面推进各领域、各行业污染防治工作。
全面加强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牵头制定《昌吉州2021年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对工业企业无组织扬尘管控提出进一步要求,全面开展工业企业物料封闭化管理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监督管理。制定了《昌吉州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监督管理工作专项行动方案》,纳入昌吉州“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强化管控九项措施,高位推动实施。
2021年,全州有7个环境保护工程被列入昌吉州“学史力行、服务于民”惠民办实事清单,计划总投资6.19亿元。目前,7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亿多元。
帮扶指导 综合施策
今年3月,州生态环境局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在昌吉市、阜康市针对工业企业、扬尘、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督促指导,并结合“回头看”,进一步督促落实各项措施。
发挥调度指挥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全州蓝天保卫战开展调度,督促落实工作任务。昌吉州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通过微站数据监控结合现场巡查,对全州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处置环境污染事件241起。
抓好重点领域污染整治,强化监督执法,督促各行业、各领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要求。推动全州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州生态环境局联合住建局深入开展3轮次调研,全面摸清全州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底数和现状,并牵头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和2021年实施计划,目前已完成淘汰燃煤锅炉33台。
深入推进VOCs综合整治。指导各县市(园区)建立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管理全口径清单;开展送学活动,组织县市(园区)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用手册》《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现场检查指南(试行)》等资料发送企业,提升企业主体污染认识和治理水平。
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实施计划》推动7家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改造,每月定期调度改造进度。
突出治本 精准治污
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昌吉州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跟踪研究项目,持续开展“乌昌石”区域4县市及吉木萨尔县颗粒物来源解析及全州源排放清单编制更新等基础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昌吉州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指导各县市、园区按需开展走航巡航监测7次,织密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精准定位污染源,构建持续开展污染物来源成因诊断的业务化能力。
严格落实区域同防同治,加强沟通对接,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体系,制定《昌吉州空气质量评估和重污染天气预报联合会商研判制度》,修订《昌吉州生态环境系统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专项实施方案》,加强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能力,强化昌吉州生态环境系统应对机制,2020年—2021年采暖季,组织联合会商研判7次,启动预警3次,升级预警2次,解除预警1次。
积极开展差异化管理,组织各县市、园区在“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指导下,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项目清单,指导26个重点行业158家企业参与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
此外,我州加快工业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根据2020年全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节能诊断核查统计结果和企业机电设备自查情况,实施工业企业高耗能机电设备更新改造行动,上半年已完成96台更新改造,有效降低了末端治理和无组织排放控制压力、提升了能效水平。
我州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新疆中泰矿冶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实施重点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预计减少综合能源消费量9.8万吨标煤。其中,新疆蓝山屯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升装置能力项目和新疆中泰矿冶有限公司石灰窑装置技术升级项目均获评自治区节能示范项目。
为进一步夯实绿色产业基础,我州对标绿色制造标准开展诊断辅导,培育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争创国家绿色工厂;组织指导39家企业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30家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