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昌吉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2022-04-08 18:23:47 来源:昌吉日报
【字体: 打印

【保护碧水蓝天 共建美好家园】山川添秀色 产业上新阶——昌吉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杨茗茹)初春,行走在庭州大地,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正酣,释放着催人奋进的蓬勃力量。

昌吉州“降耗、延链、循环、强基”并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绿色高端产业体系,把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

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3月16日一大早,在阜康市梧桐沟国家级公益林区,护林员铁流别尔德正在林区开展巡护,并仔细地记录巡护日志。

在昌吉州,像铁流别尔德一样的公益林护林员有458名,依法定期对全州766.61万亩天然林、50.45万亩国家级公益林进行巡护管护。

一泓清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

农夫山泉在全国有8个饮水基地,每个季度都要进行一次水质排名。位于玛纳斯县的饮水基地排名从未让公司管理层担心过,这样的底气来自于昌吉州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从2011年开始,玛纳斯县累计投入2.95亿元进行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建设。几年间,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面积从原先9万亩增加到17万亩,水面升高了1米。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有一片面积1000多亩的辽阔水域,周边芦苇、梭梭、沙枣、胡杨等植被茂密,吸引大批候鸟在此栖息,形成沙漠湿地的独特风光。

这片湿地水域就是玛纳斯祥云化纤有限公司的尾水库,水质全部达到排放标准,冬天储存水,夏天用于沙漠造林绿化,目前库区周围已建成4000亩人工林。

走进玛纳斯祥云化纤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包包棉短绒经过碱法蒸煮、漂白、脱水、干燥等工艺流程后,变身为高纯度的纤维素产品精制棉。2020年,该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扩大产能后,每年可以消化昌吉州棉短绒产能的三分之一,年产精制棉产品12万吨。

该公司总经理郑永建介绍,企业累计投资2.2亿元,实施废水Ⅰ级提标改造及碱回收项目、450万方水库建设,彻底解决了生产尾水排放难达标、蒸煮废料难处理等问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2021年,祥云化纤又投资4000多万元新建75吨流化床锅炉,以等量代换、以大代小的方式实施锅炉替代改造,在节能降耗的同时,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幅幅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生动图景背后,绿色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昌吉州率先在全国建立绿色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702个。率先在全疆实现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全覆盖,金融机构为项目授信850亿元。

昌吉州选取首批21家综合能耗超过万吨标煤的重点用能企业,在全疆率先试点建设碳账户,精准核算企业碳排放数据,科学制定碳排放强度评价标准,配套财税、金融、产业等差异化支持政策,以此撬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

转型升级串起绿色产业链

因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2018年,新鑫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阜康冶炼厂瞄准动力电池这一广阔市场,开始在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上积极尝试,努力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跨越。

3月20日,在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欣刚正在向客户介绍变废为宝的新产品:“我们一年要用15万吨废弃粉煤灰来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2018年以来,昌吉州以培育创新型新兴产业集群、区域特色创新平台体系、产业孵化转化体系、开放合作创新平台为主要方向,高新技术产业、煤电煤化工产业、科技金融产业等实现快速发展。

在位于昌吉市滨湖镇的新疆朗青畜牧有限公司现代化牛舍中,奶牛正在享用丰盛的“移动营养餐”。

“这可不是普通的牛舍,我们将奶牛粪便干湿分离加工处理成有机肥,用于牧场果蔬种植,形成循环农业产业链。”新疆朗青畜牧有限公司营销经理周靓介绍,公司以牧场为依托,不断延伸绿色产业链,形成了集标准化种植养殖生产、乳品加工、农业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互联网营销等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型企业。

放眼庭州大地,像朗青畜牧这样的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养殖场越来越多。

呼图壁县有西北规模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集散基地,被誉为“西部苗都”。苗木种植大户王新建依托苗木基地绿色清雅的环境建起了七彩林海观光园,每年吸引不少游客,旅游收入50万元左右。

如今,呼图壁县苗木产业带来的生态红利日益显现,不仅传统的苗木花卉生产更上一层楼,以花木观光、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等为主的旅游、康养产业也蓬勃兴起,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链。

绿色,是生命颜色的象征,也是昌吉州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近年来,昌吉州做好治山理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光明大道。

位于阜康产业园的昌吉南风日化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投资320万元实施“煤改气”项目,冬季全厂区供热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同时,公司将生产中产生的蒸汽和冷却水回收,再次用于生产环节,每年可节水近3600立方米,占企业全年总用水量的十分之一。

南风日化自2015年投产以来累计投入600多万元,完成废水处理回收、废料回收利用等8项绿色技术改造及环保设施改造建设,在实现企业“三废”零排放的同时,每年还能为企业增加400多万元的收入。

昌吉州通过精准治理和铁腕治理,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打造了一条绿色产业链,让每一个产业都能成为产业链上跳动的“绿色音符”。

绿色发展构建生态产业圈

在玛纳斯县塔西河乳泉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刚正给牛羊喂昆虫蛋白。2019年,该合作社与新疆农业大学合作,建成新疆首家昆虫纽带生态循环农场——“昆虫农场”,实现有机废弃物就地消纳和资源转化。

“昆虫农场”一头是垃圾,另一头则是资源。“把城市餐厨垃圾回收,喂给黄粉虫的幼虫,它们把垃圾‘吃干榨净’的同时,产生的虫粪沙不仅能成为有机肥,其蛹还是牛羊等牲畜的上等饲料,昆虫蛋白能提高畜产品质量……”在“昆虫农场”,新疆农业大学教授马德英向记者讲解着如何利用昆虫不同时期的生长特性,让其由害虫变为环境益虫,实现资源再利用循环发展。

作为新疆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将智能制造、绿色创造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2020年特变电工建立了智能化管理平台,将能耗降低20%,效率提升30%。“十三五”期间,特变电工一批绿色工艺设计获得国家专利,70多项绿色产品达到能效二级以上并通过节能认证检测,所辖的8家单位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2家单位获得“自治区级绿色工厂”称号。“十三五”以来,特变电工累计在新疆投资近600亿元,上交税金150多亿元,直接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不仅要限制排放、控制能耗,还要达到过程清洁、循环生产和绿色发展。”昌吉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刘锡鸿说。

昌吉州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2018年以来累计创建自治区级及以上绿色工厂24家、绿色设计产品23项,打造绿色供应链2条。

进料、筛选、制粉、装袋、封口、贴标……3月1日,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丰裕农业专业合作社有机面粉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装袋密封。

近年来,奇台县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为提高小麦质量,该县一方面在小麦品种上严格把关,一方面采取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新技术,提高小麦产品含金量。仅2021年上半年,该县就生产加工面粉15万吨,销售收入达1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奇台面粉疆外销量已占总销量的60%以上。

绿色发展给昌吉州带来的不只是农牧业的蓬勃兴旺,还有旅游业的“日进斗金”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每年七八月份,站在小院里远眺苍茫天山,倚在窗前欣赏斑斓山花……这块“宝地”就是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村民闫向斌的家,也是小有名气的“闫老五”客栈。

现在,像这样的民宿客栈在月亮地村有30家,每家客栈的年收入都在十多万元,村民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干劲儿更足了。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一个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奋斗场景,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汇聚成绿色发展的动人景致,实现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跃升。

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州累计吸引疆内外游客1.1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70余万人次。

责任编辑:刘爱军

昌吉市人民政府开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3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号-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