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成就巡礼】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精神家园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十三五”以来,我市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11月23号,市艺术团的排练厅是格外地忙碌,演员们正加紧排练新创作的舞蹈《站在草原望北京》,以为明年的文化下乡活动做准备。作为其中的编导和演员,贾竹君阳光而自信,她说,团里经常组织大家参加疆内外舞台艺术创作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了很大提升。
市艺术团舞蹈队队长贾竹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向优秀的编导们学习,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加强培训培养,让艺术团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十三五”期间,市艺术团围绕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等主题,创作了70多部文艺作品,先后赴基层演出700多场次、大型演出10场次,覆盖群众达10万人次。
市艺术团副团长肖杨:“今后我们艺术团会继续加强文艺创作,加大对演员的培养力度,创作出更好的文艺作品,将党和政府的好声音、好政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到千家万户。”
在市图书馆,24小时智慧书屋刚刚建成,就引起读者极大兴趣。
市民郭寿:“很方便,用我们读者卡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借纸版图书去阅读,因为纸版图书去看书,一方面保护眼睛,一方面也可以有生活气息,有仪式感。”
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蒲海龙:“24小时智能书屋是一种将纸质图书和智能化系统相结合的全新阅读模式的书屋,我们计划明年正式投入使用,为读者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借还服务,真正实现多读书读好书,深入推广全民阅读。”
近年来,市图书馆积极借力数字化技术,不断拓展与延伸服务功能,完成了移动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打造了“昌吉全民阅读数字平台”,免费向市民提供了十万多册图书、有声读物、视频的数字资源;他们还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建成了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社区为分馆的运行体系,在全疆率先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
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蒲海龙:“今后,我们昌吉市图书馆将继续坚持以推动全民阅读为发展理念,通过推进数字阅读建设、分馆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让市民能够享受更好、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十三五”以来,我市新建图书馆分馆19个、文化馆分馆16个;在全州率先建立4个集阅读、休闲、娱乐、交流为一体的“泉州援疆百姓书屋”,实现了农家书屋、有线电视“户户通”、“大喇叭”的全覆盖;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及“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65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人在旅途•爱尚昌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并形成昌吉文化旅游新品牌。在国家免费开放政策支持下,市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还经常性地举办公益讲座、主题演讲以及声乐、美术培训等活动,为广大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精神家园。
市文旅局副局长佘再兴:“‘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度谋划。同时充分发挥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艺术团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创作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感染力的精品力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昌吉市融媒体中心 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