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第五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昌吉市第五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市第五小学共有教职工162人,在校学生3035人。近年来,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深做细做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融入素质教育全过程,确保童心向党。各族师生彼此互相尊重、体谅、包容、奋进、向上,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学校、国家级平安校园、国家级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体育俱乐部等光荣称号。
1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基础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健全完善常态化工作和宣传机制。坚持以教育教学提升促民族团结进步,将中华文化和地域特色有机结合,促进各族师生和睦相处、和谐共进、互相尊重,让一颗颗小小“石榴籽”凝聚起浓浓“中华情”。学校涵养的优良班风、校风、教风、学风和各族师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进步成果持续深化。
二是精心组织、加强学习。强化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同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通过“中华民族一家亲”知识竞答、“童心向党赞百年 巧手剪纸忆党恩”、“非遗剪纸迎冬奥”、与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手拉手”书信联谊等活动的开展,学校主阵地作用凸显。
三是示范带动、典型引领。评选出6个民族团结“示范班级”,6个民族团结“示范课堂”,12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4个“民族团结进步微创建”示范科室。成立“宣讲团”,宣讲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先进事迹,通过身边事影响身边人,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效应,营造了“以校带家,家校共建”的浓厚氛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每个家庭、每个学生。
2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
一是打造特色品牌课程。学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结合本地历史文化渊源和民族民俗风情,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日常教学活动中,打造特色品牌课程。依托“戏曲、剪纸、皮影”三项特色课程,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校创建工作。通过主题班会、思政课、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祭奠烈士活动、向国旗敬礼、法治教育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夯实了民族团结教育基础。
二是拓展丰富教育内涵。组织学生学唱各民族歌曲,学跳各民族舞蹈,学习民族乐器;以“美丽的新疆”为主题,组织学生将身边美好的事物、人物、风景等通过画笔展现出来,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去了解新疆各民族风俗和地域风情;指导师生学习烹饪抓饭、烤包子、奶茶等新疆美食,在烹饪和品尝的过程中感受新疆美食文化,体验舌尖上的新疆。
三是以系列活动促宣传。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的“戏曲、剪纸、皮影”三项特色课程演出曲目多次登上学习强国、新疆电视台、昌吉日报等媒体。300多幅师生创作的剪纸作品先后在学习强国、央广网、新疆日报、新疆教育报、新疆石榴云、昌吉日报等多家媒体登载,有150多幅剪纸作品在昌吉市各大场馆展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还开设了民乐、书法、象棋、民族舞等30个中华传统文化社团,开展“爱国歌曲、民族歌曲唱响校园”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3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
一是感知历史、增进认同。学校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和学生教育体系,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中增进知识,在耳濡目染中认同中华文化。围绕“加强民族团结,培养民族情怀”主题教育,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各族师生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是优秀文化浸润心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学校,学校聘请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校外指导教师,为师生讲授剪纸课程,传承剪纸文化。学校开设的京剧大课间、戏曲社团、“花儿”歌舞队、武术队、舞狮队等特色凸显、效果显著。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学校师生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讲民族习俗、说民族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注入血脉、融入灵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各学科教师以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民族团结知识点,扎实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泛开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活动,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体师生中入脑入心。
4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基础
一是融情互动播撒民族团结种子。将教育教学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合,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创新开展“阵阵粽叶香,浓浓民族情”和“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等系列主题鲜明的融情活动。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主题教育活动。以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契机,组织开展各类宣讲、征文、绘画等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二年级(10)班学生朱勇霖的绘画作品《二十四节气之秋分·丰收》被新疆代表带入全国两会。依托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学科带头人,持续开展与和田市五小及阿图什市格达良中心学校的教育帮扶,线上线下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课”等系列活动,促进三所学校的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三是红色教育涵养厚植爱国情怀。通过开展假期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昌吉市红色教育基地、昌吉博物馆参观,开展阅读红色书籍、分享红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等活动,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引领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讯员 赵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