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为民服务“小窗口”铸就中华民族“大团结”
立足为民服务“小窗口” 铸就中华民族“大团结”
——昌吉市行政审批局(政务中心)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昌吉市行政审批局(政务中心)作为新疆首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为民服务“小窗口”,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累计办理各类便民事项101.46万件,满意率达99.98%,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五个认同”显著增强。先后荣获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政务服务标杆大厅”,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建立一套好的机制 树牢民族团结理念
加强政治领导。昌吉市行政审批局(政务中心)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开展,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重点抓,各科室、区域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奠定中心上下全员参与,共创共建的坚实基础。凝聚创建合力。每周五开展常态化集中学习,将民族团结相关文件、政策法规纳入学习内容,把各族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和部署上来,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发挥“群众满意窗口”“党员模范示范岗”“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服务品牌效应,以党建凝聚创建合力,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的民族团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搭建“1+N”平台。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创建精神文明单位、政务服务标杆大厅,“五好”党支部、“党旗映天山”等主题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主题党日、民族政策大讲堂等活动,全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0余次,增强各族干部维护民族团结使命感,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纵深发展。
塑造“团结之窗” 不断增进民族感情
抓氛围营造,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大厅各民族群众集中、人流量大的特点,凸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传承弘扬,在大厅电子大屏上持续播放“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动漫短视频,传统节日悬挂中国结、红灯笼等形式,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了解中华文化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创新与交融,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实“微创建”,树立典型发挥引领作用。持续开展“示范科室”等微创评选活动,在大厅1个咨询引导台,9个综合服务区中共评选出1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岗”,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无障碍的语言交流服务以及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办事群众提供全程帮办服务。用大厅窗口工作人员自己的视角发现并讲述身边的先进模范哈马坦的民族团结小故事,通过树先进、立榜样,有效地调动了中心各族干部工作积极性,形成互帮、互学、互促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抓融情联谊,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与六工镇十三户村“两委”精心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粽叶飘香迎端午·民族团结话真情”联谊活动,开展趣味运动会和徒步活动,各族干部、村民和亲戚组队参加,展现中心各族干部和群众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结成水乳交融、亲如一家的深厚友谊。
树立“服务品牌” 让群众办事更满意
改善服务环境。充分考虑企业群众办事及交往交流交融的需求,在大厅设置咨询台、填单台、母婴室、等候休息区、亲子游乐区,为办事群众提供双语叫号机、智能机器人等22项便民设施设备。为行动不便的办事群众提供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卫生间和轮椅,为视听不便的办事群众准备小白板和盲杖。 加强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开展宗旨观念、业务政策、文明礼仪等专题培训,当好办事群众的“勤务员”“咨询员”和“引导员”。延伸服务触角。打造“石榴籽书屋”品牌,设置开放式免费书柜,涵盖了《大学》《诗经》等传统文化书籍共2700多册,开展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读书品鉴和道德讲堂活动,吸引群众前来“充电”学习,实现文化润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老弱病残孕”、军警、消防等人员开辟绿色通道,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不断提升各族办事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争当“改革先锋” 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精简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标准。在全疆领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建设项目全程代办专窗,全疆领先开展“局长走流程”专项活动,通过“一窗式综合受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办件效率,提高群众满意度。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升服务能力。广泛收集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由专人及时分析解决,实行“7×24小时”全天候办理转办服务,结合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搭建“敞开说事、依法议事、快捷办事”的连心桥,让各族群众如同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以各民族大团结的崭新姿态构筑团结、和谐、幸福的最优政务营商环境。2022年,收到政务服务评价5.6万余条,好评率达99.99%,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档升级。2023年上半年,全市收到政务服务评价12.21万条,好评率达99.97%。(通讯员 赵蓓 狄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