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成功率背后的秘诀!昌吉“盖碗茶调解法”巧解千家事
军训场上,艾某挥舞旗杆时意外碰到王某的嘴巴,导致王某右上门牙断裂三分之一。后续的治疗费用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两个原本相处和睦的家庭心头,责任归属与赔偿数额的争议让气氛一度凝滞。近日,两个家庭这起缠绕心头的校园意外赔偿纠纷,在昌吉市氤氲着茶香的“盖碗茶调解室”里最终达成和解,画上了圆满句号。

热茶平纷争 法理融坚冰
走进昌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盖碗茶调解室”,熟悉的茶香扑面而来。红枣、果干、玫瑰花在滚烫的茶汤中起伏,升腾起温暖的气息。调解员王书莉考虑到双方此前的争议比较激烈,便采取“背对背”的方式,分别听取了双方对事情经过的陈述。她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为眉头紧锁的家长斟上热茶。“天大的事,坐下喝碗茶,慢慢‘喧’(聊)。”她温和地说,“孩子们还要在一个教室念书,抬头不见低头见呢。” 茶香袅袅中,艾某的监护人倾诉着生活的不易与孩子的懊悔,王某的家长也道出了对孩子伤情的心疼与维权的焦虑。这杯浸润着地方待客之道的盖碗茶,成了拉近心与心距离的无声桥梁。
茶叙明事理 法言解心结
在 “喧”(聊)中理清了事情原委,调解员王书莉开始把法律的道理融入这场茶叙。她转向艾某的监护人,如同闲话家常般提及:“咱们民法典里讲得明白,无意中伤了人,该承担的责任也不能推脱呀。” 又对王某的家长温言道:“法律也会考虑情理,若对方确有难处,该体谅时也要体谅几分。”她没有生硬地背诵法条,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将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监护人职责、过失相抵的原则阐释清楚,如同在茶汤中化开的冰糖,让法律的精神丝丝浸润心田。原本“背对背”调解时因各执一词而形成的坚冰,在这场情理法的交融中,开始消融。
茶和促互谅 心暖情谊长
当艾某的监护人再次提及赡养年迈母亲的艰辛,言语中满是无奈与诚恳时,调解出现了转机。王书莉适时引导:“孩子们同窗是缘分,家长更要为孩子做个和睦相处的榜样。赔偿是为了弥补损失,同时也是为了今后孩子们能坦然相处。” 这番话触动了王某的家长。看着眼前同样为孩子忧心的对方,想着孩子们还要共度的校园时光,那份对赔偿数额的坚持悄然消退。“都不容易,赔偿金够把治疗费解决就好。”一份体谅在茶香中传递。最终,艾某的监护人郑重承诺会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并愿意承担4000元赔偿;王某的家长也展现了包容,接受了这份兼顾了现实与邻里情谊的解决方案。茶碗轻碰,协议达成,曾经的对立被一份新的理解取代。
茶韵蕴良方 法度定纷纭
随着赔偿款的顺利履行,这场因意外挥动旗杆引发的风波尘埃落定。调解员王书莉说道:“调解就像泡这碗盖碗茶,火候、配料、时间都得恰到好处。法律是底味,人情是回甘,缺一不可。” 这起校园纠纷的圆满化解,正是昌吉市“盖碗茶调解法”鲜活实践的缩影——以茶为媒,营造平等对话的温暖空间;在“喧荒”(交谈)中梳理脉络,在“添茶”时传递尊重;用接地气的语言诠释法理,用共情的心引导互谅。在茶香缭绕的调解室里,冰冷的纠纷被赋予温度,对立的裂痕被情谊弥合,法治精神与基层智慧,在这一斟一饮间,绽放出和谐的光彩。

近年来,昌吉市通过不断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举措,推动以“盖碗茶”调解室为代表的系列特色调解室全域覆盖,并结合“以和为贵、息诉止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形成“一茶一法一疏导+”的“盖碗茶调解法”,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乡村个人特色调解室33个、打造乡镇街道级品牌调解室13个、村(社区)调解能手工作室20个。今年以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23件调解成功率99.7%。
(记者 林如梦 通讯员 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