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连雪域)第七集:一馆一石碑铭记二十载泉昌情
昌吉与泉州,一个是西北边陲的“陆丝”经济带核心区,一个是东南沿海的“海丝”重要门户。自1999年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两个城市联为一线,结成跨越历史的丝路情缘。所有20年的援疆故事,被深刻记录在我市的一馆一碑里。
2018年7月,泉州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怀着对前几批泉州援疆人历年奉献的敬意,带着对昌吉这座城市和人民的情感,多方搜集整理资料、精心策划布展,于半年后建成泉州援疆馆。项目援疆、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情感援疆,每一个板块都有着厚重与温馨的回忆。
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朱佳敏:“泉州对昌吉的贡献很大,教育,还有旅游,还有一些医疗卫生,还有服务事业、工程,还包括我们民族团结一家亲,都觉得他们做了很多很多。”
市检察院政工科工作人员许文强:“泉州援疆干部把一些好经验和我们这的当地情况结合起来,如何让我们把工作进行提升,也给我们传授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块我们还是体会比较深刻的。”
泉州援疆馆目前被确定为市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参观。看着展馆里摆放的“泉昌号”古船模型,用陶瓷烧制的刺桐花,以及以郑和为形象制作的提线木偶等,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的陈欣睿仿佛被带回到了在泉州学习的那段美好时光。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建办主任陈欣睿:“我们在泉州师范学院生活了一年半,在那里我们跟泉州当地的人民,就是老师,还有我们在那实习的工作人员,结成了很深的情感,我们都当时称泉州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2011年至2013年,我市先后选派100多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泉州接受培训培养,陈欣睿就是其中之一。在陈欣睿心中,泉州是“第二故乡”。而在泉州援疆人眼里,昌吉是“第二故乡”。在滨湖河中央公园,矗立着一块大大的石碑,碑上刻写着:
“慕张骞班超雄风以缵绪,弘屯垦戍边精神而踵武;舍家保国以惜别至爱妻儿,移孝作忠而拜辞霜鬓父母。”
秉承历代先贤的家国情怀,自1999年以来的20年间,泉州市先后有7批242名优秀援疆干部人才来到昌吉,正是他们的接续奋进,砥砺前行,我市才有了诸多烙印着“泉昌一家亲”标识的医院、学校、安居房等建筑或项目。
州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秦伟:“20年来应该说昌吉市得到了泉州很大的支持,在这儿我也代表昌吉老百姓对泉州无私的援助表示衷心地感谢,泉州第七批援疆干部到昌吉市工作已经有三年了,这三年里面,他们克服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远离自己的家,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舍小家顾大家,响应中央的精神,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昌吉市老百姓永远忘不了他们。”
从泉州到昌吉有4300公里,即便是坐飞机,也需要花费一整天。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比路程更加遥远的,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而一馆一石碑,记录着援疆干部人才的豪迈与艰辛,记录着他们的奉献与温情。每每到此看看,我们就会对今天的发展变化多了些感悟与感激,对泉州多了些亲近与亲情。西北雪域和东南沿海虽远隔万里,但因有国家对口援疆战略的稳步实施,泉昌两地人民心与心之间才会没有藩篱,更加紧紧地连在一起。(昌吉市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