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连雪域)第三集:哈萨克牧民的转型之路
让更多的哈萨克乡亲脱贫致富,是泉州对口援疆的一项使命和任务。多年来,泉州市援疆指挥部通过推进产业、促进就业等多种途径,帮助牧民转型发展,使他们逐步跟上时代步伐,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宋丽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辞长作新疆人’,因为新疆有烤馕、抓饭、羊肉串、哈密瓜、葡萄等等,物产丰饶。咱们的援疆队伍不仅自己走进去,还把当地的特产引出来。于是大大小小的新疆特产专卖店在泉州开始生长。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去新疆昌吉吃美食看美景。”
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宋丽丽:“今天我要给大家看几件特别有意思的民族手工业品。现在看我手上这都是一些普通的盘子,这些盘子我们看现在看,它唯一的独特之处,就是盘子里面特有哈萨克族的花纹,但是现在我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看,原本不起眼的一堆小盘子,现在变成一个大果盘,而且特别方便的是它还能拎着到处走,这样逢年过节在招待亲朋行业的时候是不是就特别地方便,所以我觉得这个手工是相当的厉害,那这个盘子跟其他非常多精美的手工物品一样都出产于我们昌吉市庙尔沟乡的手工刺绣示范基地。这个示范基地跟我们泉州也有着非常深厚的缘分。”
占地1500多平方的庙尔沟乡少数民族刺绣基地是今年6月投入使用的,基地的建设装修由泉州援疆资金支持。现在,这里生产皮雕、果盘、冬不拉等手工艺品,成了哈萨克牧民的转型发展基地。
庙尔沟乡少数民族刺绣基地负责人沙吾里·别克:“没有这个基地我们可能做不成,我是原来一个小厂子租的房子,生活、生产条件很差,冬天又冷,房子又小。”
沙吾里·别克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主要从事民族手工产品制作,在当地小有名气。基地建成后,乡政府第一时间把沙吾里请来,让他做带头人,带领牧民通过特色手工业脱贫致富。
庙尔沟乡少数民族刺绣基地工人:“在这里三四个月了。收入也比较多的。好多了现在,5000多块钱。生活没有问题了”
庙尔沟乡少数民族刺绣基地负责人沙吾里·别克:“我这个销售相当不错的。你看刚才我在跟你们说,昨天晚上都发了三万八千块钱的货,供应不上,我相信可能三今后三到五年以后,更厉害了。”
少数民族刺绣基地也是庙尔沟乡的绿色食品收购点,在这里,牧民们的农副产品被集中收购起来,然后统一商标、统一标准出售,经营规模因此而不断扩大。
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宋丽丽:“不仅有的看,有的玩,还有的吃,刚刚我们就被一阵香味吸引到这里,大家看,在我的身后有五个像地窑一样的建筑,这些地窑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烤馕师傅阿伦肯:“这个叫馕坑。”
馕饼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看着我们嘴馋的样子,阿伦肯特地请我们尝尝庙尔沟的馕。
烤馕师傅阿伦肯:“每天做个四五百个,卖到昌吉乌鲁木齐。以前是吧时候少三百个,现在还可以卖的多了,收入满意。”
阿伦肯说,在泉州援疆干部的帮助下,乡里建起打馕合作社,发展庭院经济,牧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赚到钱,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全面扶贫计划的实施改变着我市各族群众的生活。市第十四小学教学楼、庙尔沟乡民族手工刺绣示范基地等46个项目顺利完成。除泉州市的财政资金外,援疆干部还先后争取计划外资金1300多万元,全部用于我市民生改善、脱贫攻坚和社会事业发展。三年来,泉州援疆指挥部帮助10个乡镇3111户农牧民住进了抗震安居新房,促进劳动力转移420余人,为我市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昌吉市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