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动”感十足蓄势待发
昌吉传统美食“九碗三行子”是指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把九只碗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这样无论从任何方向看,都呈三行,故名“九碗三行子”(资料图片)。图片由昌吉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5月9日,昌吉市民间艺人朱新贵正在给孩子们表演皮影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皮影艺术传承下来。图片由昌吉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7月2日,游客在昌吉市三工镇桃园中采摘桃子。近年来,昌吉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图片由昌吉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乌鲁木齐往西30里呀,有一个地方叫昌吉,昌吉的回族尕妹子呀,大大的眼睛长辫子,干干净净的围裙子呀,盖碗茶斟那个情和意……”曾几何时,一首有着浓郁乡愁情结的歌曲《昌吉的拌面拉条子》响彻天山南北,而承载歌曲灵魂的昌吉市,也因给予八方游客更多乡愁的味道、乡愁的画卷和乡愁的印记,逐渐走入游客的视野。
美食品牌 香飘十里
味蕾始终是了解一座城市的开始。昌吉市作为美食文化之都,“昌吉小吃”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地域名片。
穿行在昌吉小吃街,油糕、凉粉、羊羔肉、夹沙、丸子、九碗三行子……众多名小吃香气四溢,搭乘“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与中外宾客共享丝绸之路上的美食文化和中国味道。
今年以来,昌吉小吃街积极推进“餐饮+娱乐”的融合消费模式,设置商户外摆摊位,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持续推出让利促销活动,发展夜间经济,延长经营时间,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人气,激发消费活力、增加商户收入。
昌吉小吃街管委会主任俞卓告诉笔者,2021年11月,昌吉小吃街入选第一批自治区旅游休闲街区。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超160万人次,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目前小吃街有64家经营业主,主营小吃百余种。
人气爆棚的还有昌吉市和田夜市。色彩艳丽的民族装修风格拉满了氛围感,在就餐大厅,来自和田地区的专业演员每天都会进行两场民族歌舞表演,正宗的美食与专业的表演,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听说这里有个和田夜市,我特意带朋友来品尝一下特色美食。”乌鲁木齐游客纪光说,带外地朋友就近体验南疆风情,这里是个好去处。
近年来,昌吉市持续加快餐饮业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昌吉小吃街、花间集休闲街、长宁路美食街、乐活小镇……当地形成了以餐饮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数据显示,目前,昌吉市在册食品经营户9520余家,11家餐饮企业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270余道菜肴获评“中华名小吃”和“新疆名小吃”称号。
昌吉市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吴文庆介绍,今后,昌吉市还将主打美食牌,规划打造一批集美食、游玩、艺术、购物、住宿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街区,努力提升城市品位,带动旅游业发展。
乡村画卷 徐徐展开
走进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的千亩油菜花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金灿灿的一望无际的花海。进入盛花期的油菜花尽情绽放,花田里芳香四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已经连续举办两届的油菜花乡村旅游节以花为媒,为游客精心打造了一场“赏、游、娱、食、购、学”要素齐全的乡村旅游盛会。
十三户村是全国旅游示范重点村,曾获得全国最美村镇生态奖。该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介绍,这几年,十三户村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助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昌吉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围绕“东享文化盛宴、西住乡村民宿、南寻西域劫国、北赏田园风情、中略文化古城”空间布局,构筑全域旅游新格局,农家乐经营户品牌创建及创先争优意识不断增强,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户(点)一特”的定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北有花田,南有峡谷。在昌吉市区西南40公里处,努尔加大峡谷南邻S101风景道、北依南山伴行路,被人们称为“天山地理风光走廊”。昌吉市南部山区景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亚翔介绍,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努尔加大峡谷,条件优越,在项目开发中,昌吉市依托努尔加水库和3条特色各异且独立的峡谷,设计徒步旅游、峡谷探险、特色观光、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体育竞技项目等,特别是S101风景道开通后,为“旅游+交通+产业+文化”奠定了基础,昌吉市将在沿线建设昌吉市葡萄酒文化产业园、昌吉市现代畜牧产业园等。
如果说“乡村+”是旅游的轮廓,那么“生态+”就是乡愁的底色。
当车辆驶向头屯河大桥,一条绿色的飘带绵延数里徐徐展开,横亘于昌吉市的东大门,这里的新生业态和草木一样向阳生长。通过实施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工程,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短板得到有效补齐,并且形成了区域经济开发优势。
“根据规划,未来将重点围绕头屯河流域空间、交通、水系,统筹考虑植入新产业、新业态,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要内容,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进一步激发沿岸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将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工程打造成生态修复示范区、城市形象示范区、产业聚集发展示范区。”昌吉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磊说。
历史印记 历久弥新
昌吉市红旗路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计划总投资20.03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西域三十六国汇展区、盛唐文化区、清代文化区、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室外基础设施工程等。
昌吉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项目科科长摆文忠介绍,项目的开发建设能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展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魅力。
与红旗路历史文化街区浑然一体的宁边古城、清代粮仓,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发展,文化积淀也日渐笃厚。
清代粮仓负责人王建忠说:“2007年,昌吉清代粮仓和三十里大墩烽火台成功获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成为昌吉市一处人文景观,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
位于昌吉市三工镇南麓的灵香山景区占地面积8000亩,一期规划建设的观音文化园总投资1.39亿元。灵香山景区二期规划建设投资25亿元,建成占地2000亩的西域三十六国特色文化旅游小镇、西域佛教文化研究院、西域文化博物馆、滑雪场等配套旅游设施。
围绕“观音故里—圣源之旅”主题,昌吉市积极打造“观音故里”品牌,开通“昌吉—遂宁—普陀”观音文化旅游线路,与遂宁、普陀互为目的地,互送旅客资源,打造观音文化黄金旅游线路。
夯实基础、带动项目、关联产业……一系列组合拳,为昌吉市“旅游+”注入强劲动力,昌吉市旅游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今年上半年,昌吉市景区景点、乡村旅游、文博场馆和文旅特色街区累计接待游客705.68万人次、同比增长16.48%;实现旅游收入38.01亿元、同比增长9.7%。A级景区接待游客超360万人次、同比增长21.87%;实现旅游收入突破2025万元、同比增长34.66%。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今年,昌吉市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自治区旅发大会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首府商圈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昌吉篇章。”昌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丽说。(马月)(来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