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碧水蓝天 共建美好家园|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昌吉州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纪实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郑俊辉)盛夏的昌吉州,绿色林海郁郁葱葱,河流蜿蜒流过;工业园区厂房林立,机声隆隆;建筑工地塔吊林立,焊花四溅,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走走看看,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产业绿”,只此青绿间,昌吉州始终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一张蓝图绘到底,用绿色画笔描摹壮美发展画卷,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步履铿锵。
蓝天白云入画来
7月,日出金光中,几个跑步的人在庭州生态绿谷悠悠穿行,蓝天、薄云、林海、花丛、碧水,吸引着不少昌吉市民来此晨练打卡。
蓝天保卫战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2023年昌吉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2天,同比增加8天,较考核目标多4天;重污染天数33天,较考核目标少两天;PM_2.5年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较考核目标低2.1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昌吉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在治气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京津冀周边地区经验,聘请专家团队作为‘智囊团’,推动精细化管控常态化,不断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马鸿铭介绍。
初心之曲,生态优先显担当——
早在2019年,昌吉州就聘请大气污染治理“国家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团队驻场,经过“问诊把脉”,昌吉州电力燃煤和民用散煤加起来,在大气污染贡献占比达47.7%;工业源在大气污染贡献占比达26.6%;移动源、扬尘源治理占比均超过10%,针对这些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至关重要。
2023年4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再次进驻昌吉州生态环境局,成立跟踪研究工作组,深度分析昌吉州大气污染成因与来源,全面展开精细化管控工作。
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局长顾涛介绍,以“冬病夏治”为例,跟踪研究工作组在提出建议、编制完成《2023年大气污染防治“冬病夏治”攻坚行动方案》后,及时总结工作成效,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2023年以来,跟踪研究工作组形成“一市一策”跟踪研究报告62期,制定十余份精细化管控方案、应对方案及污染源管控技术导则,给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精细化管控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协作之声,齐抓共管聚合力——
昌吉州成立由州党委、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2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自治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领导小组,下设协调调度督导等8个专项工作组,负责督导全州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重点任务推进情况。针对产业结构偏重问题,2023年专项工作组依法推动新疆大黄山鸿基焦化熄炉停产,依规引导兰炭、焦化等重点行业企业布局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的问题,专项工作组积极推动公铁联运,加快推进“公转铁”,目前,全州铁路货运量占比达41%。同时,全州新增企业清洁能源重卡618辆、新能源公务用车567辆,淘汰柴油货车258辆。
奋斗之歌,科技赋能添动力——
2023年7月,昌吉州建成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平台,实现未来7天空气质量预报。2023年8月,昌吉州投入1180万元,建成大气环境综合监管指挥调度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对接国家、自治区、自治州不同层级21个业务系统、23类手工数据;接入123家重点排污单位,可实时监测涉及钢铁、水泥、火电、焦化、电解铝、污水处理厂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
2023年昌吉州“乌—昌—石”区域散煤基本“清零”;实施100家企业“一企一策”减排项目262个。昌吉州“乌—昌—石”区域削减燃煤89.4万吨,实现减排二氧化碳5205吨、氮氧化物3379吨、颗粒物3628吨、挥发性有机物2676吨。
水清岸绿擦亮生态底色
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关系人民福祉。昌吉州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在城区,作为昌吉市的“母亲河”,头屯河从“头疼河”蝶变成美丽河,成为昌吉州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保护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河风光,一河画卷。昌吉市借一河清水华丽转身,形成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带。
在乡村,玛纳斯县广东地乡依托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推广生态水产养殖,水产养殖面积达1万多亩。2023年,广东地乡3000亩生态螃蟹养殖基地的优质螃蟹迎来大丰收,个头大、品相好的螃蟹通过空运供应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市场,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在昌吉市城北污水处理厂,每天5万立方米污水通过预处理、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处理后的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昌吉市北部荒漠区储存起来,用于灌溉北部荒漠区广袤的植被。
在昌吉州,依托水环境提升实现产业透“绿”、群众添“金”的蝶变例子还有很多。过去一年,昌吉州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努力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生态风景线,探索让绿水青山成色更足的发展路径。
建机制,重长效——
结合昌吉州河湖生态环境实际,编制“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及岸线利用规划方案等,明确新时代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重点围绕塔西河、头屯河、呼图壁河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河湖环境,修复河湖生态,使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强推进,严监测——
昌吉州440个行政村中118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6%。昌吉州扎实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累计完成1296.3公里河流(湖库)岸线排查,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4个,依法取缔2个。全州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聚合力,优水质——
发布《昌吉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成功申报呼图壁县丰泉污水厂尾水人工湿地项目,获得生态环境部67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全州9条河流、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保持100%,15个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稳定达到一级标准。
生态效能助力绿色发展
8月,天山北麓依连哈比尔尕山上的冰川,闪烁着冰蓝色的光芒。阳光照耀,冰川融水汇聚成玛纳斯河一路放歌而下,形成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
东接湿地公园,西临玛纳斯河,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正居其中。八家户村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这里阳光明媚、河水清冽,生态美如画。八家户村依托这一方清丽脱俗的山水景观,发展以“游湿地、观天鹅、赏荷花”为一体的生态乡村游。这种生态乡村游不断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找寻“诗和远方”,好生态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在玛纳斯县田间地头,2023年10月起,一种利用环境昆虫——白星花金龟高效分离农田残膜回收混合物的新技术投入运用。
近年来,玛纳斯县大力推进残膜回收和污染治理工作。2023年推广高强度加厚地膜30万亩,在提升残膜机械化回收水平的同时,积极与新疆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开展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基于昆虫生物转化的农田残膜回收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成功探索一条“生物动力+机械动力”高效解决方案,为打赢净土保卫战提供高效环保新模式。
昌吉州生态环境局围绕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确定的2023年重点项目、固投项目建立环评服务台账,按照“宜简则简”原则,逐一预判环评类别和审批级别,形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三类管理名录,主动向企业发放环评审批要件一次性告知清单,开启“线上+线下”环评审批服务咨询双通道,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审批效率,实现审批时间在国家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50%。2023年,共豁免环评手续项目242个,通过绿色通道审批项目112个。
昌吉州生态环境局聘请专家对全州600余家企业,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清洁化替代、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工业VOCs治理等324个重点废气治理项目,逐一进行减排挖潜,编制《昌吉回族自治州“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区域削减方案》,预计颗粒物、SO2、NOx、VOCs分别减排2.4万吨、1.8万吨、3.1万吨、1.1万吨,为重点项目环评审批腾挪总量指标。
昌吉州实施环评审批县(市)级督办、州级跟办、自治区级及以上领办、跑办服务机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专家库,全程跟办指导县市、园区和企业均衡调剂、精准用好总量指标,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推动项目早落地。2023年先后为准东煤制烯烃项目等146个新建、改扩建项目提供污染物总量排放指标,有力服务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