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庙尔沟乡:挖掘传统优势带火民俗手工艺品市场
昌吉市庙尔沟乡主打传统民族手工艺“名片”,大力开发旅游工艺品,不仅走出了自己的品牌,还帮助当地农牧民找到了致富路。
成立于2016年8月的庙尔沟乡民族手工艺品基地,总面积1500平方米,由福建省泉州市援助兴建,目的在于促进刺绣、木雕、骨雕、婚纱、窗帘等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经营,进而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目前,该基地已入驻9家合作社,经营商户全部来自于定居牧民。
和谐一村有270户1058人,其中哈萨克族占99%,农牧业生产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牧民阿依肯·巴布尔在这里经营着一家木雕店,主要雕刻餐具、婴儿摇床、乐器等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艺品,并注册了“AITEN BARMAH”商标。疫情趋于平稳,他的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也忙碌了起来,商户们正在加工、整理、摆放木雕和刺绣等手工艺品。
阿依肯·巴布尔告诉记者,注册的商标翻译成汉语就是“金拇指”的意思,合作社所有的手工艺品都是自己亲手设计再加工,想着重点发展手工艺产品。随着客户的增加,他在手工艺品基地设立了展厅,方便更多的客户直接选择订购,现在这些产品销路相当不错,月销量1500件,销售额10余万元。
刺绣是新疆哈萨克服饰中最有代表性的手工艺,无论在他们的衣服、裙子、鞋帽、帕巾,都有刺绣。牧民塔尔扎达•卡克木就是一名优秀的绣娘。2019年7月,她和丈夫开始从事旅游产品的制作,经过这几年的打磨,绣画、人物、动物画等挂毯作品栩栩如生,产品从乌鲁木齐发往疆内各个地区,小两口也有万余元的收入。塔尔扎达•卡克木说,目前正在针对年轻群体研究婚纱照刺绣产品,如果销路打开后还会培训新人,拓展经营。
按照规划,昌吉市庙尔沟乡还将进一步完善基地的配套设施,实施规范化管理,持续打造精品,带动更多的牧民增收致富。副乡长李慧玲介绍说,目前传统手工艺品基地初步实现了牧民单个经营向合作社集约化经营和家庭分散生产加工向车间集中生产加工的两大转变,成为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支撑。(文/马月、张楼 图/热斯江、粱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