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昌吉市人民政府

www.cjs.gov.cn

【五中全会在基层】产业兴旺拓宽农民增收路

2020-11-25 10:51:13 来源:昌吉市融媒体中心
【字体: 打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市积极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致富路。

入冬以来,位于二六工镇红星村的室内垂钓馆--昌吉市南北钓场,迎来了旅游小高峰,来自乌昌地区的垂钓爱好者忙着在这里垂钓游玩。

乌鲁木齐游客徐客彬:“10点开钓的,到现在大概钓了个十几公斤到20公斤,暖气也有,屋内挺热乎的,卫生也挺好,来这钓鱼很高兴,以后会常来。”

南北钓场是二六工镇依托三屯河与红星村相毗邻的资源优势,引资发展的集渔业和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目前,该钓场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0万元。钓场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村民赵国锋就是其中一位,他说,去年年初,他将自家的12亩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然后在村里统一组织下外出打工,冬天则来到钓场从事日常保洁管理,收入增加不少。

二六工镇红星村村民赵国锋:“冬天在这个钓鱼场打打工,挣个2万多块钱,春季村上组织出去打工挣个2万多块钱,再加上土地承包费七、八千块钱,一年下来就是个5万多块钱,现在比以前生活就好多了。”

昌吉市南北钓场负责人万欢:“共计吸纳了有200多名二六工镇各村的村民,每月工资都在3000元左右,今后我们钓场要围绕产业振兴,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我们也会吸纳更多的村民,和我们一起共同致富。”

除了室内垂钓乡村游外,二六工镇还发展了农业观光采摘游、科普养殖体验游和红色文化游等农旅融合新业态,带动5000多位农民从事起景区餐饮、民宿、保洁等工作。2019年,全镇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收入1200万元。

二六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谭永吉:“十四五期间,我们二六工镇将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依托芸农庄、新辉红色记忆展馆、南北钓场等一批旅游企业,来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广大村民以一产为基础,增加三产综合性收入,从而实现我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以工补农、工农互促。大西渠镇借助闽昌工业园的聚集效应,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助力乡村振兴。其中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能规模达到了15万吨,产品远销至西北五省和中亚五国。201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上缴利税3000万元,先后吸纳大西渠镇、二六工镇、军户农场等地的近9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新疆笑厨食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张静旭:“到我们企业从事产品的制作、包装、保洁等工作,每个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今后我们企业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来我们企业就业,增加他们家庭的经济收入,从而推动产业振兴。”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州级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示范村6个,发展星级农家乐21家;拥有农业产业加工企业168家,占昌吉州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总量的42.5%。全市农业总产值已由2016年的27亿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36.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6年的17691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20224元。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铁军:“‘十四五’期间,昌吉市要继续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多渠道拓展农牧民收入来源,打造集城乡融合发展、观光旅游和特色种养殖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昌吉市融媒体中心 成石麟)

责任编辑:陶美玲

昌吉市人民政府开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3

昌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昌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承办

ICP备案编号:新ICP备:13003649号-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