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告 明方向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滨湖镇、佃坝镇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内容,立足实际、学以致用,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滨湖镇通过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好各村党员干部分步骤、多层次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联系实际学、结合工作学,着力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上下功夫,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努力让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奋发赶超实现宏伟目标、推进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我们坚持学原文、悟原理,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认真开展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全力营造领导干部专题学、党员干部示范学、线上线下全员学的学习氛围,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滨湖镇有耕地15万亩,属于传统农业乡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该镇通过“产业提升、镇村提能、服务提效、美丽转化”四大行动,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努力开创“魅力滨湖”新格局,跨入“美丽滨湖”新征程。2022年,该镇累计争取各类乡村振兴项目资金1.36亿元,实施了6个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类项目,这些项目的有序推进,使该镇镇域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该镇还大力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初步完成了镇域南部区域排水、供热一体化建设,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4.85万平方米,使该镇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由南向北逐村改造,逐步实现全镇天然气全覆盖,供电系统双通道,南部区域供水、排水、采暖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佃坝镇有耕地面积7.94万亩,辖5个行政村。全镇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包括蔬菜、棉花、苗木、制种瓜等,其中温室大棚共856座,温室大棚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一,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万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该镇努力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融汇贯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院落,向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镇村两级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要求、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镇村两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下一步,佃坝镇将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佃坝镇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佃坝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着力发展“一村一品”,把蔬菜、苗木、花卉作为调整种植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乡村振兴产业类项目,强化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全镇实施乡村振兴各类项目18个,累计投入资金1.44亿元,花卉市场智能温室大棚、蔬菜物流保鲜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增强了该镇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更为该镇产业振兴插上了翱翔腾飞的翅膀。

“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佃坝镇城乡结合的区位优势,依托佃坝镇无公害绿色认证蔬菜品牌优势,结合各村实际,培育壮大蔬菜、棉花、苗木、制种等产销一体化合作社,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各族群众持续增收。”
(昌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吕振江 通讯员 朱海悦 王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