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经验】互嵌发展深度融合团结之花开遍绿洲
筑牢信仰根基
绿洲路街道地处昌吉市头屯河西岸,是乌昌地区的衔接点,总面积14.38平方公里,下辖16个社区,居住着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33个民族,实有人口12.09万人,户籍人口2.77万户6.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22.7%。近年来,绿洲路街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为引领,实行“党建+民族团结”的工作模式,倾力打造了“团结之花开遍绿洲”特色品牌,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民族团结的氛围日益浓厚,2022年荣获昌吉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一、夯实组织之“基”,燃动民族团结进步“红色引擎”
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实现城市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有机融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纳入街道工作核心内容,与街道各项重大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建立由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民族工作的副主任和统战委员担任副组长、社区党委书记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的工作模式,构建起“街道统一领导、社区贯彻落实、各族居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保障机制。先后召开15次街道党工委(扩大)会议研究创建工作,投入10万余元创建经费,街道及社区均配备3名专兼职民族工作专干,及时研究制定《绿洲路街道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职责任务、主要措施,建立责任单位季度工作推进情况报告机制,充分发挥92个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后盾作用,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三是狠抓工作落实。以街道党员“红细胞”工程为抓手,有效构建各族干部群众全员参与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实现民族工作精细化、动态化服务。坚持有场所办事,在街道办事处设置独立创建办公室,配置专门电脑、保险柜、重点工作作战图、档案橱,制定学习制度、宣传制度、定期走访制度等,凝聚辖区各支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 构筑精神之“家”,架起民族团结“同心桥”
街道党工委以打造学习家园、文化家园、爱心家园、和谐家园“四个家园”活动为抓手,全面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辖区各民族画好“同心圆”。一是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学习家园”。累计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等51个,倾情打造“红色党史图书馆”,添置党史、民族团结故事汇等书刊5000余册,通过“党员政治生活馆”组织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全民阅读和“石榴籽大课堂”,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400余场次。二是用好“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家园”。采取“宣讲+文艺”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为基础,不断丰富大宣讲形式,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契机,邀请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徐长琴指导各族群众深入开展剪纸等民俗文化活动10余次,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教育月”“12.4国家宪法宣传日”等重要节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先后举办讲好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会20余场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500余场次,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三是用好“模范资源”,打造“爱心家园”。发挥全国第七、第八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苏玉琴的示范引领和品牌效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民族团结创建+志愿服务”为抓手,做大做强“民族团结爱心小屋”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在全疆各地建立16个爱心小屋,以每个2.5万元标准配备物资,惠及天山南北各族群众达14万余人次,在她的影响下,各社区纷纷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16支,队员300余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引领辖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使“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四是用好“网格资源”,打造“和谐家园”。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微走访”“微帮扶”“微活动”“微故事”“微表彰”“微宣传”活动,通过“六微”活动不断激发各族群众的荣誉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涌现出先进集体61个、先进个人326人,活动影响力延伸到车站、集市等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覆盖到社区每一个角落,使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同心共铸中国梦”的干劲越来越足。
三、凝聚交融之“和”,发掘民族团结“最强内核”
一是经济促“互嵌”。立足辖区资源禀赋,打造团结进步示范街区。努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海棠天街美食文化一条街、馕文旅小镇等旅游景点创办“石榴籽”主题餐厅10家,各族商户插花式经营,新疆特色美食“烤羊肉串”“羊肉抓饭”“皮牙子馕”“大盘鸡”等可视可品的美食文化、西域风情吸引着疆内外众多游客,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就业促“共富”。发挥聚合社区“国家充分就业社区”的资源优势,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标准,向各族群众提供“技能培训、企业委培、就业指导、春风招聘、劳动维权”等,提供全程服务促进充分就业。累计举办招聘会200余场次,帮扶就业1650余人。加强民族团结与充分就业等工作深度融合,协助金城牛大碗等餐饮行业吸纳疆内各族富余劳动力就业600余人,形成街道各民族就业新优势、赋能经济新发展,逐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兵地促“互融”。与兵团第12师三坪农场、五一农场、头屯河农场签订兵地共建协议,围绕“组织共建、队伍共育、工作共抓、活动共办、服务共做”等内容,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方式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累计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我邀亲戚去采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表彰会”等系列兵地联谊活动6场次,参与群众3000余人,构筑起兵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是交流促“互通”。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不断拓展载体丰富创建形式,开展以“石榴树下·话团结”“石榴花开·结对子”“石榴圆了·一家人”“石榴红了·晒幸福”为主题的联谊活动。与890户少数民族群众结亲,累计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256场次,办实事好事2000余件,捐款捐物7万余元,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浓情厚谊不断巩固。
四、构筑平安之“家”,打牢民族团结“坚强阵地”
在各社区搭建“民情恳谈会”等协商议事平台,推行“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忧、邻里解,邻里忙、邻里帮”的自治方式,形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团结和谐局面。一是强化矛盾调解力度。加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两代表一委员+金牌调解员+法律职业工作者”的多元解纷工作机制,积极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细致周到做好南疆籍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累计化解婚姻家庭、邻里、物业、拖欠工资等各类民事纠纷214件。二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依法治街,打牢创建的法治基础,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居民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问题,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八五”普法全面推进,区域内连续5年未发生较大安全事故及涉民族因素的群体性事件。三是筑牢安全屏障。突出“社会面防控、流动人口管理、三张网建设、平安建设”,街道组织辖区单位、行业部门、网格支部召开联席会,明确责任,传导压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对重点场所和重点要素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专项行动,及时处理不良信息和网络舆情,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来源:昌吉市民族团结一家亲、昌吉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