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棚”真给力!
眼下,正是大棚育苗的黄金时间,昌吉市各育苗基地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虽然室外冷风瑟瑟,但位于佃坝镇土梁村的智能温室大棚却是暖意融融,数十名工人正有序将科学配比的土壤装盘,并进行机械点籽、覆盖营养土。
佃坝镇土梁村阳光智慧大棚负责人李刚说:“现在穴盘里全部点的是辣椒,辣椒有6个品种,预计要点3万盘。我们的订单是一盘14.5元,3万盘是50多万元,利润预计是一半。”
佃坝镇从1993年起发展设施农业,是昌吉市最早发展设施农业的乡镇。2023年佃坝镇依托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建成4座高标准智能温室大棚。目前,全镇有温室大棚302座,每年可向昌吉市及周边市场提供西红柿、黄瓜等蔬菜7000余吨,今年有245座大棚开展番茄、辣椒等育苗,育苗量约有2亿株。
佃坝镇副镇长马晓春说:“我们将根据天气情况,于3月5日前将番茄穴盘点播完毕,4月下旬进行蔬菜苗移栽定植。下一步,我镇将以4座高标准智能温室大棚为基础,在提高蔬菜质量、产量的同时,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六工镇下六工村村民贾传庆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大棚种植经验的“老把式”了。春节刚过,他便张罗着家人以及附近村民一起装盘、点籽、覆土、浇水。据贾传庆介绍,培育的番茄苗全部是附近番茄酱厂提前预订好的。过些天,这一批优质种子就会在育苗盘内生根发芽,带着绿色和希望,“奔赴”到乡村振兴的大地上。
二六工镇目前共有温室大棚251座,总面积705亩。2024年,二六工镇将有209座大棚进行春季番茄育苗,预计总产值可达1500万元。
二六工镇副镇长马武说:“我们将把全镇大棚蔬果产业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以发展设施农业为抓手,高质量推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全力保障、丰富群众'菜篮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昌吉市因地制宜。把现代生态设施农业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2024年预计完成设施农业总面积1270亩,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美好愿景。(昌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玉娇 梁宏涛 于雪)